2022年4月17日 星期日

[讀]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

書名: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
作者:郭強生

這類文學相關評論集是作者的一己之見,我會認為讀一讀很好,看看別人怎麼想,但怎麼取用就是各讀者的事了。要把作者當成神一樣完全信奉言論是可以的,但至今我只看過吳明益有很多教徒型粉絲,其他作家的我還沒看過……也不必因為作者講了什麼而感到刺痛。
書裡有一篇講到瓊瑤與影視文化發展,可能因為我的世代比較晚,所以前期電影電視的我不太理解,但這篇讀起來很有趣!
另外有一篇講張愛玲的,因為我周圍很多文學型朋友都很追捧張愛玲,所以難得看到一篇講張愛玲的內容是在懷疑(?)某些作品的來歷,以及反問那些「所謂張迷」對於張愛玲在美國的困頓彷彿視若無睹,直接把人割裂在上海時代與該時期作品,我就覺得……厚厚,有趣捏XD但作者寫這篇文章時可能張愛玲書信集還沒出版,不然我好想看他讀了那幾本書信集後有什麼感想。而且我看了這篇才突然想,張愛玲算不算是被近代的人硬生生捧起來的一個「祖師奶奶」?
最後,雖然作者說自己小時候就是生活在臺灣人之間,可是恰恰這樣的描述,以及整本散文集的氣氛,我想作者大概不知道這讀起來滿外省派的……但也不重要啦,我每次看到不管哪個作者的類似論述,都會覺得「閉嘴吧能過日子就好了,更多是生存不下去而放棄文學的人呢」。



[讀]我們都應該是女性主義者


書名:我們都應該是女性主義者
作者:奇瑪曼達.恩格茲.阿迪契

我是不了解這本書做成硬殼精裝的原因是什麼,只想到可以把定價抬高(默)。
這本書薄薄的,不曉得有沒有1萬字,內容是演講稿整理成文字。題目很好,書前的序(導讀)也很長,但作者的正文不是純理論敘述,她做的是「提出問題」,可想而知演講現場大概會是怎樣的氣氛。
作者用自己的親身經驗再加上一些反詰,讓讀者(聽者)去思考「你有沒有想過這樣其實很奇怪」。如果讀者跟我一樣是女性,應該能對作者提到的經歷感同身受,沒想到跨越國界的共感居然反映在這種事情上(苦笑)。
像作者提到跟男性友人去餐廳吃飯,明明是她掏腰包給小費,服務生卻是向她同行的男性友人道謝,這個友人才真正感受到男女間的不平等到底是怎麼回事。作者在這本書裡就是做這些刺刺讀者們讓他們去感受、去思考「好像哪裡不對」的事情,後續要去閱讀理論,要去行動,都由讀者們自己去發展了。
但是,有很多事情,是連一開始感覺不對勁都不曾有的,何談後續的行動呢?



[讀]本命,燃燒


書名:本名,燃燒
作者:宇佐見鈴 

首先要說的是這本書的校對與排版問題很大,尤其是校對。
小說可能大概3萬字左右,出版社也許為了充頁數讓定價可以抬高,而刻意排得很寬鬆,就有動到排版,再加上太過寬鬆的版面在閱讀上是另類的疲勞……喔還有業界人士來跟我講內幕(咳),算了我買過幾次悅知出的「小說」類,確實覺得就是很商業成本考量的一間,處理書籍的感覺像低配版的三采(?!)。
扯遠了,回到小說本身。我自己就是從高中開始浸淫二次元比例比三次元還高的例子,但小說裡提到的追星或者以本命為自己生存意義的描述,或許我沒有做到那程度因此很難理解吧?但真要說,我身邊有真實例子,對比之下我會認為這小說的主角追星,是在成就自己的生存延續,如果要用類近的比喻,就像是萌作品裡的二創CP者,其真正原因是把該CP作為自己性慾的發洩對象,換言之就算換作品或換CP都沒關係,他真正要滿足的是自己的性慾。所以才會牆頭滿天飛,OOC無所謂,因為問題核心是「性慾」啊!性慾的代餐!(不是性癖喔)
如果用這個角度來檢視這本小說的主角,她的作為就很類似。也或許是我閱讀錯解作者原因,但作者塑造出來的主人公很明顯是依附型的例子,而且作者給主角姊姊安排的反應,我倒覺得沒有錯,那就是主角恐怕沒有學習障礙,而是心理抗拒,不然如何解釋她在萌發對喜愛藝人的心情時,那些文章怎麼寫出來的?也因此,若考慮到作者的年齡,她寫這本小說是為了某些生存依附對象與大眾較不同的人發聲,是否無意間洩漏出他們那個世代感受到的社會壓力。
若是把這本小說當成單純描述追星行為與心態的故事,大概會有點失落與震驚吧?

另外講回上述提到的真實例子。我有個朋友有嚴重的依附行為,不曉得是怕寂寞還是什麼,總之24小時都要黏在某個固定的人身邊,而且隨年齡變得越來越嚴重,想當然多數人根本不可能承受(要上班賺錢啊!),所以後來這位朋友依附到一個自由業工作者(擺地攤),而且性情也不怎麼積極向上,兩人可以很軟爛地整天相處(沒有當後盾的爹媽或者有祖產者就別想了)。有段時間這個朋友失去依附多年的好友(我曾以為他們是情侶),在尋覓可以全天依附的對象期間,他就比較常黏著普通朋友,下班後要一起吃飯一起逛街等等,中間換了幾次依附對象……總之,我看了這本小說,想到的是我這個朋友:有依附對象後就是大眾習稱的戀愛腦,有對象沒朋友的那種,完完全全100%符合。我就想:幸好只是當一般朋友,而且沒有金錢往來,safe!喔,對了,這個朋友只要是依附狀態,除去戀愛腦,其他都很正常。


[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書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作者:羅伯.狄保德

首先一定要強調的是,「不要認為看了這本書就能自己諮商自己,或者治療自己的心理負面狀態」!因為這本書的內容很基本,甚至可以說是一個蘿蔔一個坑的範本教學,所以應該是可以讓讀者了解「諮商」是怎麼一回事,大概如何進行,很常用的術語是什麼……等等,但講的內容很少,更不足以讓真正有需求的人讀過以後就好了!
作者是以大量對話體來寫作,大概類似「被討厭的勇氣」那樣子,所以讀起來比較輕鬆,然而也滿容易搞不清楚誰在講話,所以才說是基本入門的範本。
沒看過「柳林中的風聲」也不影響理解。書中的心理師—蒼鷹,以及諮商者—蛤蟆,是很標準的範本角色,所以在讀的時候,我會覺得真實諮商情形不會這麼「順利」而出現一種微妙的虛假感……但以引介觀念來說,確實是比較好理解。
但如果想知道心理諮商大概是什麼樣子,可以讀讀這本,作者呈現了其中一種基本的樣態。我想若是能讓有需要諮商的人不畏懼求診,也是很好的一件事。



[讀]左撇子的隱形優勢


書名:左撇子的隱形優勢
作者:加藤俊德

先說,我會把這本書歸類在「心理勵志」類,主要原因是我認為科學或醫學相關的書,即使是對大眾普及的寫法,在數據上仍要有足夠的可信度。但這本書在這方面不太能說服我,所以就當成一種正向提振的雞湯書吧!
作者因為自己是左撇子(左利手),以自己的成長經驗作為問題意識去探討與大腦發育有關的面向,並兼及提到一些左撇子的優勢,還有如何「訓練」左撇子開發(?)或增強自己右腦的優勢,同時應用到生活中。他提出左撇子比較占優勢而應該增強的幾點:1.直覺(可以隨身帶筆記本,記錄直覺);2.獨創性(例如經常在生活中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情,避免一成不變);3.緩衝思考(利用視覺面觀察再做決定)。
但我認為作者寫這本書的核心目的,是要告訴左撇子「不要自卑」。左利手在人類群體裡算是少數,雖然沒有完全影響生活,但總是有許多細微的不方便。2世紀前左撇子可能還會被認為不祥,直到現在也是屬於初見會被多問幾句,或者莫名被認為「你很聰明吧」這種另類的歧視(我真的這麼覺得…只因為慣用手就被賦予這種期待?!)。
以下節錄幾頁我覺得滿有趣的地方。
至於推不推薦這本書……還是當成心靈雞湯來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