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死線已是十天前
作者:(很多,省略)
這又是一本在網路上的書介爆炸兇狠,讓我以為會是通篇幹話的語錄體書籍。實際閱讀後發現跟出版社宣傳意欲導向的地方有出入,但好在選的文章作者都是名家,而且選入文章談的範圍比較廣泛,讀起來挺有意思的,沒有發生我預期與實際閱讀落差感太大的事情。
但首先我有個疑問:我看了版權頁,翻來翻去只能確定這是一本翻譯日本散文的書,但是我不知道這是代理日本的某本出版品,還是臺灣的出版社(編者)自己想的主題,再根據日文各作者的文集去選文章收錄?如是後者,為什麼不標示「編者」呢?編者也是很重要、應該要揭示的訊息吧?「為什麼選擇這個主題」、「為什麼選擇這些作家」、「為什麼選擇這個作家的這篇文章」、「為什麼這篇文章只節選這樣的段落」,都是形成這本書的內在因素啊,這麼大的工夫,卻不知道究竟是誰發想與選擇,我覺得很可惜(另外,也很像回避掉責任哦)。
雖然第206頁在各作者與選文出處的最後有一行小字寫「本書選文參考左右社的*切本(手機沒辦法打出那個日文字故以*代替)」啦,但我真的看不懂這一行字的意思…
接著回到書的內容。
這本書不是只有選出各作家對於「交稿」「截稿」「催稿」的事情是什麼反應,而是更廣泛的「為什麼我要寫作(90%是要賺稿費來生活)」、「我平常在做什麼」、「我的工作(除了寫作以外,但還是跟寫作有關,例如編文學雜誌)」、「跟朋友問候」、「我生病了」、「我是天才吧寫這麼好(這是我超譯啦,詳見92頁武者小路實篤的日記,我快笑死)」、「這種事都做不好我對你很失望(本書最兇的文章,來自川端康成,收的2篇他的文字都有一種高壓感)」,因為文章來源包含書信、日記、明信片,並非正式發表的散文,所以更見作家們的真性情。一個譯者要翻譯幾十位作家的文章又同時收錄在一起,老實說以我這種對文章風格很鈍感的人有點無法透過譯文區分出作家們的特色,不過譯者對某些作家的文字做出比較偏文言的譯文處理,那應該就是在表現作家的風格吧?
我覺得這本書讀起來整體感覺很「含蓄」,雖然少數作家的書信或日記內容在罵人或者透露出嚴厲,但跟現當代的日本文學風格還是差異很大。上文提及的川端康成就是一例(兇!),而這也是我會疑惑編者為什麼選這2封文字,他沒有其他也在講跟寫作/交稿事情相關的文章嗎?
另外本書收錄的森鷗外「夜半所思」這篇,他提到的藝術欣賞以及藝評相關,放在現代(此時)竟好像呼應到某些現象。又,這種行文風格讓我想到森茉莉(森鷗外的女兒)那本「奢侈貧窮」的寫法,莫名有點感傷。
總之,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散文集,並且因為圍繞著一個小小的特定主題選錄文章,篇幅又很短,所以讀起來很輕鬆,即使像我這樣幾乎都沒讀過這些作家的小說作品,閱讀時也不會因為缺乏前置知識而卡住(都在講沒錢、生病、不想工作這些過了100年依然困擾全人類的事)。
最後,因為我覺得我可能看完書就會處理掉,所以可以平和地接受書本的用紙,書本很輕,書頁也很軟很好翻,開本比A5小一點但又不是日本文庫本那麼小,拿在手裡的翻閱手感很好。真要說就是「這種紙材無法抵抗臺灣潮溼的氣候」,從書衣到內頁我覺得可能放3年就會黃斑片片吧…是說,雖然開本不是文庫本大小,但正文排版卻是,因此以這個頁數,似乎可以做成文庫本嘛,但大概不符合臺灣人的閱讀習慣,而且我想成本未必比較低。
補充:我發現這本書有一些插在正文裡的註解編號跟實際對應註解本文的號碼是搭不上的情形,但註解的內容應該是正確的,不曉得為什麼有這種排版疏漏。
上面照片左邊就是日本文庫本大小,再看右邊的本書內頁排版,其實就是文庫本的大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留言,雖然我不一定會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