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4日 星期日

[讀] 錢先花光還是命先沒了?


書名:錢先花光還是命先沒了?
作者:小梶沙羅

真實生活遠比小說還要恐怖,因為沒有「合上書就結束了」這樣的可能。所以這本書的作者即使是用一種比較詼諧的語氣在講述照護高齡且各種階段失能或失智的父母與姨母姨丈,我看了還是覺得很可怕,尤其我利用午餐時間搭配看,有時候有點食不下嚥,屬於「越想越不對勁」的類型。
看了這本日記散文般的照護記事,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作者其實沒有做好準備(我也是)」,那真的不是看了一些跟高齡照護有關的書就能直接上場的,我之前看了漫遊者文化出版的「失智症世界的旅行指南」,也是用一種比較輕鬆的筆調搭配例子來說明,但就是沒有親身體會者的描述來得讓我憂慮。
(離題:其實我家曾經有失智症患者,但照顧者是我爸媽,那幾年他們真的很辛苦,是必須24小時防範的程度)

看完整本書,我在想現在所謂「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子」恐怕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失能失智情況下自己住是很危險的的,「要有錢」比較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要有人能幫你」!!!作者的阿姨姨丈似乎沒有自己的小孩,所以是作者去幫忙,不是單純的換衣服餵飯餵藥,而是包含跟政府或照護相關的行政程序,還有「生活中全部事情」,最讓我覺得可怕的其實是一直因為各種大小事被騷擾。作者跟父母同住也是一直被騷擾,包含持續與父母言語上起衝突(早期失智症會有「講不聽」而各種失序行為的情況)。
亞洲國家普遍有養兒防老的觀念與傳統,甚至因為婚姻而加入的「媳婦」也是主要的照護與被依賴者,以現階段來說長照服務甚至外籍看護是無法滿足被照護者的需求(這又會牽扯到錢的問題,有無可能被騙)。以作者的阿姨跟姨丈情形來看,如果沒有外甥去幫忙,還不知道會怎麼樣。
我就想,也就是說「有錢」也不夠,要是自己失能失智,就無法去領錢,也可能無法記住行動支付或網銀的帳號密碼,甚至委託書都看不懂了,以上皆為作者遇到的例子。而且日本有針對高齡者帳戶的提款限額措施,除非去申辦指定誰可以領高額。總之那麼多瑣碎的事情。
但是我又覺得因為這樣而去生小孩,很奇怪(也可以說,我也不是很想將生命/生活耗在這上面,但我也想不出我老了有誰是可託付的。我的一個表妹基於「想要找個人照顧我」而在快40歲時去相親結婚,可除非年齡差距很大,不然誰照顧誰還很難說)。

書裡坦蕩蕩的說「早點死了就好了」「終於死了,在喪禮上真的哭不出來」,我完全可以理解。久病床前無孝子,能做到直到人死都沒把人拋下,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看完書以後,焦慮感還是沒有消失。


[讀] 死線已是十天前


書名:死線已是十天前
作者:(很多,省略)

這又是一本在網路上的書介爆炸兇狠,讓我以為會是通篇幹話的語錄體書籍。實際閱讀後發現跟出版社宣傳意欲導向的地方有出入,但好在選的文章作者都是名家,而且選入文章談的範圍比較廣泛,讀起來挺有意思的,沒有發生我預期與實際閱讀落差感太大的事情。
但首先我有個疑問:我看了版權頁,翻來翻去只能確定這是一本翻譯日本散文的書,但是我不知道這是代理日本的某本出版品,還是臺灣的出版社(編者)自己想的主題,再根據日文各作者的文集去選文章收錄?如是後者,為什麼不標示「編者」呢?編者也是很重要、應該要揭示的訊息吧?「為什麼選擇這個主題」、「為什麼選擇這些作家」、「為什麼選擇這個作家的這篇文章」、「為什麼這篇文章只節選這樣的段落」,都是形成這本書的內在因素啊,這麼大的工夫,卻不知道究竟是誰發想與選擇,我覺得很可惜(另外,也很像回避掉責任哦)。
雖然第206頁在各作者與選文出處的最後有一行小字寫「本書選文參考左右社的*切本(手機沒辦法打出那個日文字故以*代替)」啦,但我真的看不懂這一行字的意思…

接著回到書的內容。
這本書不是只有選出各作家對於「交稿」「截稿」「催稿」的事情是什麼反應,而是更廣泛的「為什麼我要寫作(90%是要賺稿費來生活)」、「我平常在做什麼」、「我的工作(除了寫作以外,但還是跟寫作有關,例如編文學雜誌)」、「跟朋友問候」、「我生病了」、「我是天才吧寫這麼好(這是我超譯啦,詳見92頁武者小路實篤的日記,我快笑死)」、「這種事都做不好我對你很失望(本書最兇的文章,來自川端康成,收的2篇他的文字都有一種高壓感)」,因為文章來源包含書信、日記、明信片,並非正式發表的散文,所以更見作家們的真性情。一個譯者要翻譯幾十位作家的文章又同時收錄在一起,老實說以我這種對文章風格很鈍感的人有點無法透過譯文區分出作家們的特色,不過譯者對某些作家的文字做出比較偏文言的譯文處理,那應該就是在表現作家的風格吧?
我覺得這本書讀起來整體感覺很「含蓄」,雖然少數作家的書信或日記內容在罵人或者透露出嚴厲,但跟現當代的日本文學風格還是差異很大。上文提及的川端康成就是一例(兇!),而這也是我會疑惑編者為什麼選這2封文字,他沒有其他也在講跟寫作/交稿事情相關的文章嗎?
另外本書收錄的森鷗外「夜半所思」這篇,他提到的藝術欣賞以及藝評相關,放在現代(此時)竟好像呼應到某些現象。又,這種行文風格讓我想到森茉莉(森鷗外的女兒)那本「奢侈貧窮」的寫法,莫名有點感傷。

總之,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散文集,並且因為圍繞著一個小小的特定主題選錄文章,篇幅又很短,所以讀起來很輕鬆,即使像我這樣幾乎都沒讀過這些作家的小說作品,閱讀時也不會因為缺乏前置知識而卡住(都在講沒錢、生病、不想工作這些過了100年依然困擾全人類的事)。

最後,因為我覺得我可能看完書就會處理掉,所以可以平和地接受書本的用紙,書本很輕,書頁也很軟很好翻,開本比A5小一點但又不是日本文庫本那麼小,拿在手裡的翻閱手感很好。真要說就是「這種紙材無法抵抗臺灣潮溼的氣候」,從書衣到內頁我覺得可能放3年就會黃斑片片吧…是說,雖然開本不是文庫本大小,但正文排版卻是,因此以這個頁數,似乎可以做成文庫本嘛,但大概不符合臺灣人的閱讀習慣,而且我想成本未必比較低。

補充:我發現這本書有一些插在正文裡的註解編號跟實際對應註解本文的號碼是搭不上的情形,但註解的內容應該是正確的,不曉得為什麼有這種排版疏漏。

上面照片左邊就是日本文庫本大小,再看右邊的本書內頁排版,其實就是文庫本的大小。

2024年6月11日 星期二

[讀]做書的人:探訪十家韓國獨立出版社快樂的生存之道


書名:做書的人:探訪十家韓國獨立出版社快樂的生存之道
採訪:陳雨汝

去年有人在講台灣有出版社的人去韓國參加書展,決定要編一本採訪當地獨立出版社的書,我就很期待,直到今年終於出版了
電子書也能看出照片真的很多,我沒有欣賞的慧眼,都在看文字採訪內容
簡單總結:
1、這10間出版社都很依賴IG作為宣傳工具,是達到「很」以及「非常非常」依賴的程度,甚至有出版社會在設計紙本書籍的時候考慮到「這樣很適合拍照」而去改動排版。
(我覺得ig改掉標籤的運作方式以後就很難利用標籤來翻找圖卡了,尤其是依照時間順序排列)
2、基本上發展電子書的很少,主要是紙本本身編排效果很難在電子書上呈現,或者老派喜歡紙本,或者有做電子書但銷量是0(好慘),也有常態賣電子書但銷量跟紙本比是1:9
3、幾乎不跨足有聲書、podcast,主因是受眾太少不划算以及人力不足
4、開設獨立出版社或工作室的原因都是「有想要探討的主題」「在原本的出版社沒辦法經營這個主題」,不是因為想出書,而是選擇用出版書籍這個方式來呈現該主題。所以有人說不一定會一直開出版社,有更好的呈現方式那麼變換媒介也行。多數受訪者還是傾向於一直做書就是了。受訪者例如一年出版4期探討電影的雜誌(欄目設計非主流),以及「未滿三年…」這樣的企劃,也只有獨立出版才做得出來吧
(所以有明確的問題意識或者非常關心/強烈想要探討的主題,很重要!)
5、韓國的圖書定價制只有年紀較大的受訪者比較有感且贊成,年輕(?)的受訪者比較沒有那麼激烈的情緒
6、多數受訪者比較沒那麼在乎營業額,有些是堪可打平或者確實有賺錢,有些則是同時有其他兼職收入來補貼,例如去規劃課程或者處理排版刊物的外包企劃等等

我還滿想看看「未滿三年…」那個系列的刊物欸,好像很有趣!

另外也推薦採訪台灣出版社的「馴字的人」,是小小書房出版的

[讀]黃色臉孔


書名:黃色臉孔
作者:匡靈秀

作者在後記說這是一本恐怖小說,但我在閱讀過程中沒有覺得哪裡恐怖,我反而一直很疑惑「這本小說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小說基本是直線敘述,敘事主角(第一人稱)有匠力而無原創能力(敏感度),但一直夢想以創作小說出名/賺錢/受他人喜愛,並一直認為「我人生就是只想創作,只有創作這條路」,因此在她使用他人準備好的寫作素材「終於成為暢銷作家」後,隨之而來的收入/名稱/地位,讓她更加洗腦自己的正當性,小說就是屬於她的。
因為是第一人稱,所以主角「想什麼」「說什麼」的篇幅占很多,偏偏因為這個主角是拿了別人東西來用,所以讀者會一直看到主角多麼三觀不正雙重標準,而當代社會的組成結構有一部分是網路,當主角也是深度仰賴網路的使用者,許許多多好的壞的惡意的也就完全放大,更別說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了

至於作者放了種族議題,取消文化,黑粉攻擊,左派右派等等等。還講到中國跟台灣,國民黨,玩非常多哏,有很多稍微一提的枝節都會讓我想到「嗯是在說XX 嗎」,更別提直接講陳情令以及其衍生BL創作(然後跟亞洲陰柔男性與奇怪性癖連結,我不知道作者想幫誰講話),幾乎都是安排成存在於網路上的劇情,也很淺薄,我認為不是小說劇情的重點,而只是點綴說當代的浪花泡沬太多了,激動得隨之起舞又立刻蒸發的人/情緒也很多
所以我還是在想作者的核心意識是什麼?哪怕三觀再不正的寫作者,最後的良心還是會啃食自己的精神?

不過我得說到90%進度時揭穿那個幽靈是誰,我雖然有猜到,但單就這個角色的戲分,我覺得作者安排這個角色的行動也太順利了吧,而且主角最後求饒的劇情給我感覺不是她情緒崩潰而是作者想完結…(?)

另外,可能真的是文化差異,我對膚色造成的階級(?)不太有感覺,至於那什麼離散(一般讀者知道這是什麼嗎?!)我好像比較容易看到的是馬來西亞籍作者在台灣出版的作品會披上這種調性,好像又跟在美國的華裔是不一樣的

如果作者在小說裡提到的出版環節是可信賴的,那麼對我而言只有1個情節有點可怕,就是小說出版前要找敏感讀者試讀,確認小說裡沒有會讓不同族群(指膚色與族裔這一類)感到歧視的內容
也就是說,要自我規訓審查!!!
美國欸!!!!

以劇情安排跟翻譯後中文流暢度來說算是不錯的(私心認為結局爛尾哈哈哈),但我看完後沒有覺得很厲害。書背文案以及版權代理寫的推介精彩多了,就是這些介紹才讓我很期待這本小說啊

2024年6月9日 星期日

[讀] 流氓書店










書名:流氓書店
作者:謝東霖

因為以前在FB上看過1回,看到出書了我想就買一本作為支持吧
老實說這種漫畫我覺得賣點就是一時的主題熱點,而且以篇幅頁數來看很難深入探討這個主題(範圍太大,文化部都搞不出一個結果了,「重版出來」漫畫堪堪20集畫下end,我還沒看所以不知道內容是不是真的明確完結還是開放式「繼續…」),也因此(溫暖有希望的美好結局幾乎不可避免

至於畫風,老實說我對於走「主題熱點」這個路線的作者基本上除非很離譜不然不要求畫風,也就是說有這個主題那麼誰來畫都無所謂,重點是問題核心以及劇情清楚明白

所以…主角大豪那個對他極度真愛儼然正宮在抓變了心的另一半「不是說好要一起開創未來嗎」的兄弟,這個黑道惡役線就顯得一樣的淺
更別提兩位店長之間為什麼發展出愛情,對應到現實相關職場,我覺得超可怕欸啊啊啊啊

有2個問題我不解:
1、為什麼大豪跟他老闆講話是稱「妳」?這角色是跨性別?但只在這裡呈現,是????
2、主題市集走黑道風這個設定,現實中市集(例如牯嶺街那個)有可能某個攤位短時間內拜託然後大家就配合…?時間上來得及?
是我太鑽牛角尖嗎!啊算了也不是一定要知道答案…

最後,我感覺這漫畫一開始就保持著想要賣ip改編的企圖,所以漫畫就算是個大綱耶沒差,如果改編成戲劇還會有編劇去擴充劇情,所以只要交代能引起好奇的核心問題、角色設定、幾個重要關鍵劇情
(好像可以拍成6集左右的連續劇)

單就閱讀漫畫內容來說,我看得滿愉快的,那個清明節燒書企劃哈哈哈~~~

[讀] 以為有錢就了不起的客人請默默找個地方去死


書名:以為有錢就了不起的客人請默默找個地方去死
作者:夕鷺 叶


我在thread看到一個脆文大概是說工作很煩所以他可能需要這本書,因為書名真的太嗆了,我大為吃驚,以為是可以讓人靈臺清明的通暢爽文,我甚至擔心該不會是爽過頭的瀉藥流吧,事實證明「想太多了!!!!!」

首先這本書收錄3篇小說,總頁數大概250頁,第一篇小說編到158頁,但是整個故事直到120頁都在講一個會性騷擾+嚴重自我感覺好的噁男一直在騷擾主角,作者把他的寫作功力整個運用在描寫噁男的行徑臺詞作為,主角一直「越想越不對勁但是我要工作我得忍阿」因此洗腦自己接受被噁男恐嚇與性騷擾——拜託你要寫這個不是不行但是篇幅比例呢?!是覺得需要很長篇幅去鋪陳這個人有多噁爛,所以後續安排角色的下場才會大快人心嗎???跟大家說,又錯了!!!!
因為最後10多頁才寫一個配角覺得主角撞邪,叫主角去神社拜拜斬惡緣,隔天噁男就找到新對象去糾纏,而這個對象比噁男更嚴重,最後砍傷人跑了!主角還在想是她許願心想事成嗎然後有點恐懼
我的媽呀這比大愛台還要狂!主角哪裡有自我成長?如果是推理小說,沒有放勾子最後居然訴諸超能力破解謎題,那還不被罵死啊!!真要說這篇也只有幾次「客人是神」這樣的自我洗腦句子,要主角去拜拜的配角就說客人是神那不合理的事就要用不合理的方式解決,我真是謝謝作者給的精神鴉片!!??

第2個故事是敘述主角最後自己也變成精神不對勁的人,第3個故事作者也不遮掩了就直接上異常現象了,3個故事的關聯就是有一個可以斬惡緣的神社。

我只能說作者的筆力都用在大力描述噁爛的人有多噁爛,而且我覺得作者是不是信到邪教
雖然我不覺得小說主角最後必然自立自強,但解決問題的方式讓我感覺很突兀,真的有人(被壓迫的社畜)看了這本小說後覺得很解氣嗎?我看了很生氣耶,大概是我的閱讀品味問題吧,以及與我猜測的實際內容落差太大

結果我也不知該不該推薦或者負評,但是!假如是想看能舒壓解氣,覺得很爽的小說,我建議把錢拿去買別本書來看吧

2024年2月28日 星期三

[讀]譯者即叛徒?:從翻譯的陷阱、多元文化轉換、翻譯工作情況……資深文學譯者30餘年從業甘苦的真實分享


書名:譯者即叛徒?(後略)
作者:宋瑛堂

書名很長所以容許我省略。
連著看完2本與工作內容分享有關的書,深切感覺到這2本內容深度與文字流暢度所帶來的閱讀感差異,另外一本就不提了,我對這本「叛徒」最有感的就是「舉例好多!!!」看得很滿足。
之所以這麼說的原因在於「經驗」的分享脫離不了事實的描述,因此舉例是佐證,也能更具體描述原因過程及結果,不然乾巴巴的文字「假設某個情況」以及「應對方式」,最後就是流於一種「都是你覺得」的空泛。試問「你是誰」,我為什麼要相信你的「你覺得」呢?
本書由於是專欄文章集結成書,所以每一個主題篇幅都不長,但配合大量真實例子,讀起來很有趣。其中有關相近語言(例如英語及美語)的偽友詞那幾篇很有趣,確實會讓人想到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的關係,而作者又從相近語言帶到小語種(岔開話,雖然地球上的中文使用人數非常多,但為什麼我覺得中文是另類的小語種)以及AI自然語言翻譯的情形,我在譯者洪慧芳的FB粉專也看過類似說法。作者說旁觀者以為翻譯這個工作很快會被機器取代,但在行內的人感覺是「拒絕AI的人最快被淘汰」。其實以目前來看AI確實扮演很強大的助手工作,但還是需要真人去主導與最後確認,以我工作的內容來說,因為都涉及人權、性別等敏感議題,AI的敏感度被設定得太高導致篩選出來的結果必須再經過真人篩驗,而且準確率還很低……總之這本書的作者沒有抱持太大的悲觀直接唱衰啦。
其實我看到作者舉例文句被其他語言滲入情形(翻譯腔),舉了日本漫畫的例子而有點吃驚,作者舉了「也說不定」「果然還是不行」等等,我完全沒有發現這是翻譯腔啊!生活中很常使用啊??倒是「覺悟吧」這一句我以為是佛教用語,後來想一想這是指漫畫裡在說「受死吧」的意思嗎?
我也很想確認作者提到有一次各國譯者駐村活動,他所認識的那個英國譯者「不是你的錯,是病毒的錯」那位後來在活動裡中鏢,作者說「他急速從我的思想雷達幕上殞落」意思是從此不往來嗎??(為什麼要好奇這種事!)

最後,我還是要說作者真的提供很多他工作上的實例,每一個主題都寫得很生動有趣,所以很推薦閱讀。如果是在乎語詞使用、挑剔病句等等的人,書中所提不止適用中英翻譯,在乎繁簡轉換(正體中文/簡體中文)的人也可以看看,或許會有新的想法呢。

宋瑛堂在博客來okapi的專欄文章